歡迎訪問《別有病》網(wǎng)站

bybcn
別有病首頁>>網(wǎng)評>> 事件>> 主食里的含油大戶

主食里的含油大戶

byb.cn
[事件] 作者 :byb.cn 日期:2025-7-30 00:01
    【byb.cn 】(來源:生命時報)一個鍋貼一勺油 麻團超過炸雞塊 主食里的含油大戶。飲食控油時,人們往往將焦點集中在菜上,其實很多主食的含油量也很高,尤其以下幾類。


  南部戰(zhàn)區(qū)總醫(yī)院營養(yǎng)科營養(yǎng)師 梁偉芬

  《生命時報》 2025-06-24 第1906期 第12版

  麻團/麻花。麻團和麻花的制作過程中會用兩次油,一次是和面時,以提升面團的延展性,第二次是將做好的面團油炸。這種做法使其脂肪含量超過30%,接近炸雞塊(含脂肪17%)的2倍。以麻團為例,吃3個(約100克)就會攝入30多克脂肪。類似的高脂主食還有油條、馓子等。如果在家自制,建議用空氣炸鍋或烤箱烘烤,減少用油量。

  炒飯/炒粉。米飯、米粉、面條等主食本身脂肪含量很低,基本低于1克/100克,然而,一旦被加工成炒飯、炒粉、炒面等,脂肪含量可增加至原來的10倍以上。為了防止粘鍋,做炒飯或炒粉時,需要放較多的油,主食中淀粉糊化后形成了微孔結(jié)構(gòu),吸油量會更高,導(dǎo)致其脂肪含量比小炒肉(10克/100克)還高。在家自制炒飯、炒粉、炒面時,建議使用不粘鍋,并加入玉米、胡蘿卜、豌豆、雞胸肉等飽腹感強但不易吸油的配料。

  鍋貼/煎餃。鍋貼、煎餃的原材料都是面皮和餡,與餃子相似,但制作過程用油量更大。以兩邊開口的鍋貼為例,下煎鍋后油會沿開口滲入,中途不能翻面、加水,為了避免粘鍋,就需要不斷添熱油,再加上多選用肥肉比例較高的五花肉調(diào)餡,食用時常蘸辣油,攝入的油進一步增加,最高可達10克/個,吃一個就相當于喝了一勺油。類似的高油主食還有春卷、生煎包等。為了減少油脂攝入,自制時可以選擇低脂餡料(如瘦肉、魚肉、蝦仁等),用不粘鍋煎,或直接改用非油炸的烹飪方式,如蒸、烤等;食用時避免高油蘸料,改用醋汁、醬油等。

  蔥油餅。蔥油餅的面團通常不經(jīng)過發(fā)酵,為了避免成品質(zhì)地干硬,會將蔥段用熱油炸至焦香,制成蔥油添加到面團中。煎制蔥油餅時,凹凸不平的面團表面會形成細小“油池”,使更多油滲入餅皮。100克蔥油餅的脂肪含量就與一份100克的水煮魚相當,但蔥油餅的脂肪更“隱性”,食用時無法避開。類似的還有手抓餅、醬香餅等,脂肪含量為10%~20%,甚至更多。建議自制時用開水揉面,以降低面粉筋性,減少用油量;將新鮮蔥花直接撒在面團上,利用煎制時的熱油激發(fā)香氣,省去添加蔥油的步驟,還能減少面團與油的接觸面積;先用不粘鍋中小火烙至餅外圈變黃,再放入預(yù)熱至180℃的烤箱烤10分鐘,能達到減油不減味的效果。

  麻醬拌面。麻醬拌面的主要油脂來源是芝麻醬,并且芝麻醬在使用前還需加芝麻油、葵花籽油等稀釋,讓其能更均勻地包裹在面條上。純芝麻醬的脂肪含量為51%~60%,加油后就更高了。一碗麻醬拌面(200克)需要20~40克的麻醬,熱量可達500千卡,脂肪含量為20%~50%,比吃200克的水煮面條(脂肪含量約為1.2克),多攝入幾十倍的脂肪。油潑臊子面、炸醬面、熱干面等,也都是借助高油脂調(diào)料成就風(fēng)味。為了降低麻醬拌面的脂肪含量,建議適當少放點芝麻醬,并用少量水、醋、醬油等稀釋,吃的時候多搭配新鮮蔬菜,如蘿卜絲、豆芽等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