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關于開展上門經絡調理服務的通知08-02
-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-09
- 別有病網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-02
人們更喜歡據理探討的人

[事件] 作者 :byb.cn 日期:2023-3-11 00:01
【byb.cn 】(來源:生命時報)總是附和未必招好感 人們更喜歡據理探討的人
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·西格爾曾經做過的一個實驗或許能解釋這一現象。在實驗中他找來3位在學術界具有影響力的學者,學者們分別向ABC三組傾聽者(實驗人員扮演)陳述他們的觀點,A組傾聽者會完全認同學者的陳述,B組完全反對,C組先反對但最后被學者“說服”。結果顯示,三位學者對完全反對的B組印象最差,印象最好的居然不是完全認同的A組,而是先反對后被說服的C組。研究者認為,這個實驗說明,當一個問題對某人來說十分重要的時候,如果他在這個問題上能使一個“反對者”改變意見,最終和自己的觀點一致,他會更喜歡這個最初的“反對者”,而不喜歡自始至終的同意者。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“改宗效應”。
改宗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,比起附和自己觀點的好好先生,我們可能更喜愛那些原來有質疑但最后被自己說服的人。從心理學的角度看,一個人在誘使他人改變觀點時,他通常會感到自己是“有能力的”,當成功說服反對者,他會生出自豪感、成就感,覺得自己能力得到發(fā)揮,價值得到體現,也更認可自己的實力;而且,人們會認為,能與自己抗衡、爭辯的人,必然也是有能力的,比起單純的同意者,那些需要辯論才改變想法的人,更能讓自己開拓思路、增長能力,因而更珍惜這樣的人才。
相反,總是附和別人的好好先生,因為一些人際或思維習慣,不愿意得罪人或擔風險,總是奉行“多栽花少挑刺”的相處原則,漸漸地變得毫無主見,人云亦云。由于提不出有見地的想法,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能力,就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喜愛和重視。
這個效應告訴我們,一是要勇敢表達看法,這不一定會遭到厭惡和排斥,永遠都說“好”可能更惹人嫌;二是可以掌握一個社交技巧,就是當需要獲得他人喜愛時,先抑后揚可能比一味奉承更有效。
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賴巧珍
《生命時報》 2023-02-28 第1683期 第15版
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·西格爾曾經做過的一個實驗或許能解釋這一現象。在實驗中他找來3位在學術界具有影響力的學者,學者們分別向ABC三組傾聽者(實驗人員扮演)陳述他們的觀點,A組傾聽者會完全認同學者的陳述,B組完全反對,C組先反對但最后被學者“說服”。結果顯示,三位學者對完全反對的B組印象最差,印象最好的居然不是完全認同的A組,而是先反對后被說服的C組。研究者認為,這個實驗說明,當一個問題對某人來說十分重要的時候,如果他在這個問題上能使一個“反對者”改變意見,最終和自己的觀點一致,他會更喜歡這個最初的“反對者”,而不喜歡自始至終的同意者。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“改宗效應”。
改宗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,比起附和自己觀點的好好先生,我們可能更喜愛那些原來有質疑但最后被自己說服的人。從心理學的角度看,一個人在誘使他人改變觀點時,他通常會感到自己是“有能力的”,當成功說服反對者,他會生出自豪感、成就感,覺得自己能力得到發(fā)揮,價值得到體現,也更認可自己的實力;而且,人們會認為,能與自己抗衡、爭辯的人,必然也是有能力的,比起單純的同意者,那些需要辯論才改變想法的人,更能讓自己開拓思路、增長能力,因而更珍惜這樣的人才。
相反,總是附和別人的好好先生,因為一些人際或思維習慣,不愿意得罪人或擔風險,總是奉行“多栽花少挑刺”的相處原則,漸漸地變得毫無主見,人云亦云。由于提不出有見地的想法,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能力,就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喜愛和重視。
這個效應告訴我們,一是要勇敢表達看法,這不一定會遭到厭惡和排斥,永遠都說“好”可能更惹人嫌;二是可以掌握一個社交技巧,就是當需要獲得他人喜愛時,先抑后揚可能比一味奉承更有效。
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>>
- [事件]日本陷入“單身稅”爭議08-22
- [事件]長壽老人有不少共同點08-22
- [事件]刺激迷走神經可加速卒中患者...08-22
- [事件]藿香正氣治空調病十滴水治暑...08-21
- [事件]兩成國人脂蛋白(a)高08-21
- [事件]中風后靜養(yǎng)“廢”身體08-21
- [事件]脈壓差 血管老化“照妖鏡”08-20
- [事件]不育男性常多病纏身08-20
最新文章
- [事件]日本陷入“單身稅”爭議08-22
- [事件]長壽老人有不少共同點08-22
- [事件]刺激迷走神經可加速卒中患者...08-22
- [事件]藿香正氣治空調病十滴水治暑...08-21
- [事件]兩成國人脂蛋白(a)高08-21
- [本站]怎么看湖北天門的生育補貼08-21
- [事件]中風后靜養(yǎng)“廢”身體08-21
- [事件]脈壓差 血管老化“照妖鏡”08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