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訪問《別有病》網站

bybcn
別有病首頁>>網評>> 事件>> 為何獨居青年人數激增

為何獨居青年人數激增

byb.cn
[事件] 作者 :byb.cn 日期:2017-3-30 00:01

    【byb.cn 】(來源:生命時報)“身邊沒有親人,心里沒有愛人,下了班連同事也沒了。能聊以慰藉的,只剩這么多年攢下的幾個朋友,幾個期望他們不太忙的朋友?!彪y以置信,這是一個年輕人說出來的話。不管是發(fā)達的歐美國家,還是崛起中的中國,孤獨似乎成了全球年輕人的流行病,本應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變得孤寂、獨來獨往。


  獨居青年人數激增


  在廣州工作的小雷剛買了房,自己一個人住。家里布置簡單,連電視都沒有。對比之前與人合租的日子,小雷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新家雖屬于自己,但更像一個旅館。她的碗筷、枕頭、椅子都是雙份,“顯得有人氣”。雖說有幾個同學、朋友在廣州,但平時還是習慣一個人看書、工作、休息,盡量不與他人產生關系。小雷也深知應多與人交流,但就是沒動力。即便她下決心找朋友聚會,卻發(fā)現“每個人都忙,大家沒什么時間”。


  如今,有一群像小雷這樣的年輕人,大多在20~35歲之間,遠離家鄉(xiāng),來到大城市打拼。他們或合租,或獨居,下班回到空蕩蕩的家,飯都懶得做;水果一次只買幾個,買多就怕壞了;家里沒有電視,天天和手機“相依為命”;忘帶鑰匙、穿著睡衣在寒風中等開鎖匠的心酸故事時常發(fā)生;周末午睡,傍晚醒來,看著緩緩下沉的夕陽,感覺被全世界拋棄;身邊朋友不多,即便同城也難得見上一面;遇到難事,翻遍電話簿、微信,也沒有能開口求助的人。“無人問我粥可溫,無人與我立黃昏”,是這些孤獨年輕人的現實寫照。這種孤獨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一個人,而是坐擁成百上千人的“朋友圈”,卻難找交心摯友,自己又缺乏交際的動力。

  中青年群體深陷“孤獨潮”,是全球性問題。預計2020年,全球將新增4800萬獨居家庭。有調查指出,中國20~39歲的獨居者目前已接近2000萬人。美國學者克里南伯格在《單身社會》中提到,美國有3100萬人獨自生活,年輕女性是主體。


  英國一項超5000人的最新調查顯示,18%的受訪者表示大部分時間都很孤獨,這一數據在16~24歲的青年人群中為32%,65歲以上的老年人僅為11%;大約13%的成年人沒有親密朋友,與2015年相比,數據上升近1/3。另一項調查發(fā)現,5%的年輕人從未有過愛的感受,1/8的年輕人竟然一個朋友都沒有。有分析稱,年輕人的“社會隔離水平”不斷加大,在交友上存在很大的困難。


  社交媒體是一大元兇


  青年一代為何陷入喧囂繁華中的“孤寂”?社交網絡制造虛假繁榮。有英國心理專家稱,過去10年間,社交媒體的過度發(fā)達讓年輕人的行為和心態(tài)發(fā)生巨變,虛擬社交逐漸替代現實朋友。從小在實踐中學習人際交往技巧,對成年后的人際關系養(yǎng)成至關重要。但如今的小孩都早早抱著手機、平板電腦,青少年更是普遍沉迷社交媒體和游戲。友誼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共同的經歷和體驗上,面對面的接觸不能被替代。社交網絡造成“我正與他人聯系”的假象,滿足了與人溝通的需求,但無法實現真實的關懷。


  不愿付出時間、精力和真心。城市大、節(jié)奏快、人心浮躁使得工作和家庭接管了生活的全部,朋友變成了短平快的“點贊之交”。但是,建立和維系友情并不容易,需要耗費大量情感、物質和時間成本。這讓我們陷入尷尬的境地:微信上有1000個好友,現實生活中卻找不到一個能關心你的人。


  當代青年更注重自我感受。個人主義思潮和城市化高速增長,集體主義思想逐漸削弱。過去的鄉(xiāng)土社會是集體主義的,城市生活是個人主義的。后者強調個人的自由和權利,認同個人自身的心理狀況以及獨特的自我。集體主義的削弱意味著“服從、奉獻、社會歸屬感、區(qū)域劃分感”的降低。


  社會關系對我們的健康和幸福至關重要。孤寂的青年尋不到根、找不到家、得不到歸屬感,被孤獨、沮喪、悲觀包圍,成為“都市里的孤島”,缺乏對生活、對人生的積極態(tài)度。在一天工作后,他們只能將自己隱藏在網絡世界里來掩飾孤寂,卻陷入惡性循環(huán)。孤獨的人普遍血壓偏高,免疫力降低,影響睡眠模式、注意力和邏輯推理等身體機能,有更高的幾率罹患老年癡呆。因此,孤獨青年的悲喜不容小覷。


  在孤獨中修行


  美國自然主義者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獨居,與當今青年對互聯網信息高度依賴的獨居不同。他是想去體驗真實的生命,不愿被繁雜的世界打擾到自己的生命體驗??梢?,獨居并非問題的關鍵。獨自一人也能拋開孤寂,尋找到與自己同一精神層面的朋友和社交,在獨居中修行。關鍵要有積極的信念和行動。有研究表明,獨自生活的人對親人朋友的感受更敏感和關注,在社交中付出更多努力,和親人朋友的聯系反而更多。


  建議中青年群體,第一,讓電子設備和社交媒體休息一下,約上一兩個好友,到公園走走,和他們面對面交流。此后慢慢地多走出去,培養(yǎng)興趣愛好,擴大社交圈。積極參與興趣、公益導向的社會活動,比如志愿者隊、“彩虹跑團”等,從豐富的社會活動中充實自己。第二,不要給自己貼標簽。近來,“空巢青年”、“獨居青年”等詞語的流行讓很多人深感認同。但這種負能量的標簽會形成心理固化,不知不覺中去踐行,進而陷入真正的孤獨和迷茫中。第三,決定孤獨感的并非人際交往的數量,而是質量。找到適合自己的摯友,以及生活方式、精神寄托。有興致時與好友會面,一個人時自得其樂,不必犧牲自由去遷就別人。第四,不必過分排斥社交網絡。不妨讓網絡成為與故鄉(xiāng)和父母連接的一條線,維系親情的溫度。


  國家和社會要幫助年輕人找到紓解不良情緒的出口。鼓勵發(fā)展以興趣、公益取向為主的社會組織,搭建交際平臺;加大財政投入,平衡區(qū)域發(fā)展,多興建適合年輕人居住的青年公寓、廉租房、公租房等;避免標簽化、妖魔化對待某個群體,不要以偏概全,任由非理性思考蔓延。企業(yè)單位要充分發(fā)揮工會作用,建立興趣小組,組織踏青、旅游等活動,促進大家相互了解。部門內部也可通過聚餐、唱歌等活動,促進非工作人際交往,減少職工的消極情緒,增加團隊凝聚力。商家可以創(chuàng)新推出適合獨居者的衣食住行用品和模式,幫助他們提升生活品質。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