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關于開展上門經(jīng)絡調(diào)理服務的通知08-02
- 2018年刮痧培訓安排03-09
- 別有病網(wǎng)高級按摩培訓安排08-02
憋氣喝水受驚嚇 哪個止嗝最有效?

【byb.cn 】(來源:北京晨報)打嗝,這件事看起來好像不痛不癢,但打起來沒完也讓人難以招架,說話、吃飯都耽誤了,越著急還越停不下來。好像每個家庭都有一些“祖?zhèn)鳌钡闹棺〈蜞玫拿钫?,要么是憋氣法,要么就是冷不丁地驚嚇法,還有的彎著腰喝水,更有“一物降一物”的方法“制造”噴嚏止住打嗝。這些五花八門的偏方有的還真管用,不過大部分時候都是弄得現(xiàn)場一團忙亂。美國“商業(yè)內(nèi)幕”(BuinessInsider)網(wǎng)站綜合了幾位專家對打嗝的研究后,整理了止嗝大全供不同場合使用。
為什么會打嗝?
美國西奈山伊坎醫(yī)學院耳鼻喉專家格雷戈里·列維京教授表示,其實迄今為止,科學家還沒能完全理解打嗝背后的真正原因,所以止住打嗝的方法也并沒有非??煽康目茖W佐證。不過,科學家們已經(jīng)知道打嗝大體是怎么回事,也提供了一些可以止住打嗝和預防打嗝的方法策略,“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打嗝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越是關注它越是止不住,當你被其他什么事情分散了注意力以后,卻發(fā)現(xiàn)打嗝不知什么時候已經(jīng)停下來了?!?
任何引起膈膜或胃部擴張的原因都可能刺激到神經(jīng),造成膈肌痙攣,例如暴飲暴食、進食太快、喝碳酸飲料等。相較于成年人,嬰兒進食更頻繁,也更容易在進食過程中吞進更多空氣——無論是母乳喂奶還是奶瓶喂奶。因此,他們更常出現(xiàn)打嗝現(xiàn)象。
總而言之,打嗝的原因可以總結(jié)為——源于不受控制的收縮現(xiàn)象,就像鍛煉后容易出現(xiàn)的肌肉痙攣。
如何止住打嗝?
盡管打嗝是一種常見現(xiàn)象,但絕大多數(shù)人很少打嗝,即使偶爾打嗝也會自行停止。據(jù)媒體報道,美國人查理斯·奧斯朋從1922年到1990年持續(xù)打嗝68年,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記為世界上打嗝時間最長的人,只是這個獎拿得實在有點悲哀。在2007年1月,一位來自佛羅里達州的青少年打了五周的嗝,從2007年1月23日一直到2月28日。
針對那些頻繁打嗝的人,耳鼻喉專家列維京教授分類整理了幾種方法,有時這些方法確實奏效。然而,大多數(shù)的止嗝方法時而管用、時而不管用。
雖然目前沒有專門治療打嗝的藥物,但某些藥物的副作用能夠幫助止嗝,例如肌肉松弛劑、消食藥物。另外,向膈神經(jīng)注射麻醉劑也能夠提供短暫的緩解作用,若情況十分嚴重,患者可能需要植入靠電池供電的物體,以刺激膈神經(jīng)。此外,針灸、冥想、呼吸訓練等方法也有輔助作用。然而,針對打嗝的真正原因和根除方法,科學家至今仍未搞懂。
常用的止嗝辦法
·按摩脖頸底部,即膈神經(jīng)的位置——膈神經(jīng)會刺激膈膜。
·出其不意地在打嗝者面前打破一個氣球,驚嚇可以讓其打嗝暫時停止。
·吃特殊的食物:如白糖和水,一勺花生醬。
·用不同的辦法喝一杯水,例如,彎著腰喝水。
·一口氣喝下一勺的醋。
·嘴里含一塊冰。
·吃一大口的白米飯。
·使用各種方法大笑。
·嘴巴張大數(shù)秒后閉上,重復此動作。
·吹一個氣球。
·努力打一個噴嚏。
·深呼吸,并屏住呼吸。如果打嗝原因是胃部空氣過多,那么擴張腹部則有利于空氣流轉(zhuǎn)并逃逸。
·吸氣后憋氣,如果無效,就喝一口水之后再憋氣,再吐氣,再吸氣。
·吸一口氣,吸到極限,吸到不能再吸,然后再瞬間憋氣,因為打嗝會稍微擴大胸腔,所以當吸氣至極限時胸腔也會擴張到極限,此時打嗝的狀況將會消失。
·喝汽水有助于提供體內(nèi)二氧化碳并達到平衡作用,一種說法稱打嗝是體內(nèi)的二氧化碳和氧氣含量不平衡,只要令其再次恢復平衡,打嗝的情況便會停止。
陳佳莉編譯
- [事件]孩子總嘆氣 身體在求救07-21
- [事件]騎車出門最防癡呆07-21
- [事件]撞樹舒經(jīng)活絡?當心撞出一身...07-21
- [事件]食品商標藏著文字陷阱07-20
- [事件]日本“出租”高中生服務老人07-20
- [事件]心態(tài)好跌倒后康復快07-20
- [事件]中年減重慢病風險少一半07-19
- [事件]曬被子后的“太陽味”是什么...07-19
- [書評]徐說內(nèi)經(jīng)素問41刺腰痛篇之...07-21
- [事件]孩子總嘆氣 身體在求救07-21
- [事件]騎車出門最防癡呆07-21
- [事件]撞樹舒經(jīng)活絡?當心撞出一身...07-21
- [事件]食品商標藏著文字陷阱07-20
- [事件]日本“出租”高中生服務老人07-20
- [事件]心態(tài)好跌倒后康復快07-20
- [事件]中年減重慢病風險少一半07-19